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耿晓坤】
【耿晓坤】基本信息
任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所在科室:神经内科
临床职称:副主任医师
任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所在科室:神经内科
临床职称:副主任医师
【耿晓坤】个人简介
耿晓坤,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硕士,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卒中协会会员潞河医院神经内科行政主任,卒中中心主任、低氧适应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所长一直从事神经介入和脑缺血神经保护研究。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及“北京市优秀人才”,2011年留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各1项。在上述基金支持下,申请人近3年在其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IF累计66),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论著10篇(IF累计35.63),其中包括脑血管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两篇(IF=6.018),基于在非药物脑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受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杂志Progress in Neurobiology(IF=10.3)主编邀请撰写综述1篇(通讯作者)。自2006年率先开展了神经介入诊疗工作,截至目前完成神经介入诊疗手术千余例,包括脑血管造影、脑动脉支架等,急诊脑梗死动脉取栓等,填补了本区域空白,并于2015年创建潞河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临床诊治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对于国人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病率高(占颅外血管狭窄比例40%),而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无法外科剥脱治疗,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率极高(术后再狭窄约30%)的难题,申请人通过3年多的探索,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联合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自膨支架植入手术”,显著降低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后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了患者由于二次手术带来的身体痛苦及经济负担,结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并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介入协会官方杂志J EndovascTher上(第一作者,IF=3.59)。同期,国际知名专家PiotrMusialek和Nicolas Langwieser发表述评,认为“耿和他的团队值得祝贺!他们如此有价值的研究改变了椎动脉支架治疗的理念!”2015年中国卒中学会第一次会议,暨2015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评为优秀论文,并作大会口头交流。在国内较早参与开展了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目前担任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应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邀请,参与编写《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2015年6月~至今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2012年4月~至今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年1月~至今《Environment Disease》杂志编委2015年4月~至今《Brain Criculation》杂志编委
2015年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科委)2014年通州区“青年英才”(通州区委组织部)2013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委组织部)2013年通州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编号:2013-1-03)2012年通州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编号:2012-1-05)2010年通州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号:2009-2-08)2009年通州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号:2008-2-01)
【耿晓坤】擅长疾病
脑血管造影、脑动脉支架等,急诊脑梗死动脉取栓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itemperor.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itemperor.com/yisheng/345380.html